追问国企亿元招待费去向 网友:为何不敢公开

2014年04月29日 14:16  人民网  收藏本文     

   上市国企的招待费去哪了?

   人民网[微博]舆情监测室陈云海  马亮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申厉行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的一贯方针,徐徐清风也吹进了资本市场。截至4月15日,披露2013年“招待费”数据的上市公司共有1049家,招待费合计62.35亿元,比2012年同期下降10.9%。这种“喜人”的下降是否真实?千万元招待费是否合理?《网络舆情》梳理网络舆论,回应公众关切。

  追问一:亿元招待费为何归零?

  4月以来,上市公司陆续公布2013年年报,针对舆论关注的“业务招待费”,各上市国企采取不同手段在财务报表上进行脱敏处理。

  可以说,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背景下,国企的确采取了有效措施来压缩招待费,如中煤能源从2012年的1.13亿元降至2013年的7779万元,降幅高达40%,五矿发展也从9606万元降至6228万元,潞安环能从7620万降至4244万元。而2013年卷入法官招嫖案丑闻的上海建工,其2013年招待费用为1.49亿元,与2012年的1.78亿元相比,同比减少了13%。

  但是,在招待费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同时,还有不少企业的治理更加极致,可谓“一降到底”。

  《齐鲁晚报》4月18日报道,目前披露年报的251家央企仅有156家披露招待费,而2012年这一数据为168家,也就是说有12家央企在2013年“突然”隐去了这一数据。如去年曝出8.37亿元招待费的中国铁建,2012年招待费为7.8亿和3.42亿元的中国交建和中国电建,以及葛洲坝中国北车等。

  虽然招待费表面上归“零”了,但“其他”科目却明显增长。中国铁建的“其他”一项从22.4亿元增加至32.26亿元,一年暴增了9.86亿元。中国交建的“其他”费用也从9.95亿增加到了11.6亿元,中国电建则连“其他”数据也不再公布。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党政机关的公款支出全面下降,成效显著。在此背景下,国企的“业务招待费”大幅缩水,本属正常。但业务招待费完全归零,却出乎很多人意料。“其他费用”的陡增同样让人疑惑。

  《北京青年报》直言,媒体对天价招待费的报道,让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将数字隐藏起来,这才是业务招待费消失的原因。这一现象会使得业务招待这一容易滋生腐败的空间变得更加隐蔽,对投资者或公众监督反而更加不利。

  追问二:动辄千万是否合理?

  根据上市公司财务规定,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会议接待、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费用,通俗的理解就是“吃喝送礼”。

  据港澳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有252家上市国企披露了2012年业务招待费,总计65.25亿元,前10位的上市国企为:中国人寿、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南车、葛洲坝、中国北车、中国重工、中煤能源、五矿发展、宏源证券。其中,中国人寿业务招待费最多,达14.18亿元;而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水电、葛洲坝、中国化学5家建筑公司合计“吃喝送礼”超过22亿元,平均每天花费612万元。

  对于年年增长的巨额招待费,各上市国企给出不同解释:上海建工、中国北车、葛洲坝均表示,公司业务规模的增长导致管理费用相应增加,而中国交建、中国水电则未在年报中给出原因。中国铁建去年解释天价招待费时表示,该公司近年来发展较快,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生产经营需要而支付的业务招待费在相应增加,绝对值相对较大。

  而财新网揭露了招待费的另一面:招待费某种程度上成了各种“见不得光”支出的“容纳筐”,乱发福利、帮客户报账等等,什么支出都往里装,而监督部门有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广州日报》认为,建筑企业高企的招待费用也牵出了行业潜规则,那就是无论是商业企业项目招标,还是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固然是必走的程序,但如果不懂“功夫在诗外”,建筑企业就无法在业内如鱼得水,甚至还会遇到生存问题。建筑公司轻则请客送礼,重则金钱铺路,最后就形成了天文数字的招待费。

  《证券日报》的解读更趋理性:业务招待如联系业务、处理社会关系等,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必须的一项成本费用。以营收占比数据来看,千分之一或千分之三应该还算正常。判断一家企业业务招待费的高低,行业与行业不一样,企业与企业也不一样,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也都会不一样,有些业务招待也并不能立竿见影,因此也难以直接挂钩当年收入。

  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的0.5%。按照业务招待费与营业收入比例计算,2012年,中国铁建为0.17%。中国交建和中国水电均为0.26%,而中国北车为0.17%,的确基本上控制在0.5%以内。

  网友“萌眼眸”:钱挣得越多,成本支出当然也越多。因此,抽象地看招待费数字而妄议是多是少,确实有失理性。

  追问三:国企的腐败死角?

  实际上,上市国企隐匿“业务招待费”的做法并非初次出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未披露。

  媒体统计,2012年,中国石油焦作万方新兴铸管岳阳兴长、*ST鞍钢、南方汇通天虹商场等34家国有企业,未在年报中体现业务管理费(招待费是管理费一项)。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筑等企业的财务报告,只公布“业务费用”;万科A招商地产[微博]中集集团华侨城A中核科技等企业的财报,则用“人工与行政费用”、“办公会务费”、“市场推广费”来表示。在上述费用中,含多少“业务招待费”就不得而知了。

  网友直呼:如果全是单位正常业务招待,而且压缩到不能再压缩的地步,为什么不敢公开呢?

  据了解,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和政府的招待费性质实际上并不一样,后者是财政预算资金,属于纳税人的钱,需要严格披露,但企业招待费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没有一定之规,只要合理合法就可以入账。

  据《中国经济周刊》梳理,关于国有企业业务招待费的公开问题,只在由监察部、原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于1998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的规定》中提及。另外,在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以及中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于业务招待费也有一些零星的规定,但涉及到业务招待费公开的内容极为少见。

  客观而言,业务招待费也不是洪水猛兽,就像行政中的“三公”支出一样,只要有序合规,属于企业的合理成本,应当按照相应规定自主决定是否披露。但是,如果是因为害怕被曝光而故意隐匿、直接清零,会使得业务招待成为滋生腐败的隐形温床。

  最典型的案例,2013年中国铁建8亿元招待费被调查,发现了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问题,通报批评57人、党纪政纪处分8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对这一处理意见,当时的舆论给以了充分肯定。今年2月,中国中铁旗下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员工驱车百里从九江到东莞唱歌,着实让人浮想联翩,舆论更将此事与“业务招待费”联系起来。

  网友“妈妈的背篼”:今天,面对“高而隐”的央企招待费,如何让“签字背书”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到实处,这恐怕是绕不过去的制度之问。

  结束语

  自从中共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剑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来,党政机关的“三公”支出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上也逐渐形成监管公款消费、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的强大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隐匿“业务招待费”是国企治理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一种倒退,从某种程度来说,更违反了股东和公众的知情权,有规避公众监督之嫌。

  梳理舆论可以发现,公众之所以对巨额招待费如此反感,并非费用支出本身,而是长期以来,国企特别是垄断性质企业的招待费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如何支出、如何审计、如何公开,在制度层面始终缺乏明确规定。

  笔者建议上市国企如实向社会公布招待费细节,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既有助于提高经费使用的质量,也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宋斌办公室内身亡
  • 体育詹皇31分热火横扫 马努23分马刺2-2小牛
  • 娱乐琼瑶状告于正 律师:以改编权起诉胜算大
  • 财经 广西南宁官方正式下文松绑楼市限购
  • 科技阿里入股优酷土豆背后:抢占客厅
  • 博客柴静:说说节目组里这一堆痴人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海归就业:近4成首份工作年薪不足4万
  • 朱大鸣:楼市还没到紧急救市关键时刻
  • 别志平:中国大妈被套牢是误读
  • 冉学东:国泰君安预测的窘困和不安
  • 叶檀:赴港上市会否压垮香港股市
  • 许一力:政府会放任房子的降价潮么?
  • 江濡山:李克强信心十足的原因
  • 陈玖福:2000点难保 崩溃中孕转机
  • 吴国平:靴子落地之后急需做多导火索
  • 水皮:李大霄是“反向指标”吗?
  • 钮文新:金融支撑点在哪?